太阳电池是制约太阳能利用的核心技术,自1954年发明太阳电池至今,全球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,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发展期。
第一代的太阳电池采用晶圆技术,材料以硅元素为主,其技术已相当成熟,目前占总产量的98%以上,其元件的使用寿命已超过25年,其最高效率为21.5%,由美国 Sun Power公司生产。而目前主流市场上的太阳电池为价格较低的多晶硅太阳电池,其效率在15%左右。 III - V 族材料可以制造更高效率(>25%)的太阳电池,但其昂贵的成本已使产品朝向高效率聚光电池发展。
第二代的太阳电池采用薄膜技术,制造程序较硅圆技术变化多且制作成本低。而达到供电力用的只有 CIS 电池,目前已在欧洲量产,效率为13%左右。其他较廉价但中等效率的太阳电池有微晶(约8%)、非晶硅(约10%)、 II - VI 族(约10%)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,如手表与计算机中,还有多种可挠的产品面世。
第三代太阳电池包含所有正在创新、启蒙中的新型太阳能光电技术。目 前分为两大类,第一类是极高效率(>31%)的新型太阳电池,主要由 GaSb 、GaInSb 等热能转换晶体加在GaAs 光电池上,可使效率达到30%。 在单层太阳电池方面,其理论模拟钛元素之量子点在GaP 或 GaAs 中有望 达到63.2%的高效率,但有待实验的检验。第二类是廉价的可制作成大面 积的有机太阳电池,以染料敏化薄膜太阳电池为代表,含液态电解液,此类 电池实验室达到11%的效率,商品化效率达到8%,并保证15年的寿命。 如开发成功商品化效率达到10%,有望使成本降低至25美元/m², 达 到 普 及化要求。
各型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见表2.1,各类太阳电池的比较见表2.2。
表2.1 各型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|
电池种类 | 半导体材料 | 模组转换效率/% |
硅 | 结晶硅 | 单晶硅(晶圆型) | 13~20 |
多晶硅(晶圆型、薄膜型) | 10~15 |
非晶硅 | a-Si、a-SiO、a-SiGe | 5~~10 |
化合物半导体 | 二元素 | GaAs、CdTe(晶圆型) | 18~30 |
CdS、CdTe(薄膜型) | 7~10 |
三元素 | CuInSe2(薄膜型) | 20~40 |
染料敏化太阳电池(DSSC) | 10 |
有机薄膜太阳电池 | 1~5 |
表2 . 2各类太阳电池的比较 |
项 目 | 优 点 | 缺 点 |
硅晶电池 | 原料来源丰富,开发年限长,技术成熟 第一代中以单晶硅效率最高,多晶硅 次之,使用寿命长 | 工艺技术复杂,材料对光的吸收能 力差,电能再生水平低,对基板要求高 |
硅薄膜 | 成本较低,可以用弹性基板发展成熟, 可大规模生产 | 效率较低,稳定性差 |
铜铟镓硒薄膜(CIS/CIGS) | 原物料稳定性最好,可以用弹性基板 | 成本相对较高,制造工艺未标准化, 铟与镓储量有限 |
镉碲薄膜(CdTe) | 第二代中效率较高,可以用弹性基板, 发展成熟,可大规模生产 | 第二代中成本较高模组与基材占总 成本五成,镉毒性高,碲储量有限 |
染料敏化(DSSC) | 第三代中成本最低,材料使用最少,容 易制造大面积元件,用途广泛 | 技术不够成熟,不易商业化,封装过 程较为复杂,在太阳光照射和高温下 会出现严重劣化现象,效率最差 |
